“中国纳米专利数量全球第一。”8月29日,《国之大器 始于毫末——中国纳米科学与技术发展状况概览》(中英文)白皮书在京发布。该白皮书由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在北京举办的2017年中国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上联合发布。
白皮书提供的相关数据显示,过去20年,中国纳米专利的申请量累计达20.9万余件,占全球总量的45%,是美国同期累计申请总量的两倍以上。同时,中国纳米专利申请所涉领域广泛,其中最多的是高分子合成和超分子化合物的专利。
白皮书认为,中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纳米科学与技术进步重要的贡献者,部分基础研究居国际领先水平,纳米科技应用研究与成果转化的成效也已初具规模。中国纳米科技研究正在向原创性突破转变,并更加关注纳米科技的产业化应用。
施普林格·自然
2015年5月6日,包括欧盟和美国司法部在内的主要商业竞争监管机构已批准施普林格科学与商业媒体(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和与麦克米伦科学与教育(Macmillan Science and Education)多数业务的合并。合并后的新公司将被命名为“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The National Center for Nanoscience and Technology),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国科学院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共建单位,正式成立于2003年12月。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定位于纳米科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重点在前瞻性、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纳米科学与技术基础研究。
截至2015年5月,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建有3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2个所级技术室,1个所级发展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福建物构所等单位共建协作实验室19个;有7个学科培养点,全职博士生导师45名,全职硕士生导师30余名;在学研究生283名,其中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200余名,国际学生40余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National Science Librar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立足中国科学院、面向中国,主要为自然科学、边缘交叉科学和高技术领域的科技自主创新提供文献信息保障、战略情报研究服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支撑和科学交流与传播服务,同时通过国家科技文献平台和开展共建共享为国家创新体系其他领域的科研机构提供信息服务。同时该中心为国际图书馆协会与机构联合会(IFLA)成员。
文献情报中心建于1950年4月,1951年2月,正式定名为“中国科学院图书馆”;1985年11月,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同时保留“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的名称;2001年10月,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试点工程序列;2006年3月,确定为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筹);2014年3月19日,正式确定为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
据2016年1月中心官网信息显示,该中心下设3个文献情报分中心,有职工400余人,馆藏图书1145余万册(件)。此外该中心启动了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已逐步完成了从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的模式转变,开始走上知识情报研究与知识服务中心的发展道路。